学术交流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 Thu, 31 Jul 2025 14:28:10 +0800 Joomla! - Open Source Content Management zh-cn admin@admin.com (demo2.5) 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农学院教授莅临我院开展农田土壤修复的学术交流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655-2024-10-22-01-38-25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655-2024-10-22-01-38-25        10月18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文彬副院长的热情邀请,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农学院的Chalinda Beneragama教授、Duminda Vidana Gamage教授及Jeevika Weerahewa教授莅临我院,就农田土壤修复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会议伊始,刘文彬副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向远道而来的斯里兰卡客人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我院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以及近年来在资源与环境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随后,刘月仙副教授详细介绍了学院农田土壤修复研究团队的基本情况、学术研究的基础与最新进展,展示了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实力。

       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农学院的Chalinda Beneragama教授则对所在大学的农业院校背景、专业设置、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分享了该校在农田土壤修复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最新研究成果,表达了对未来双方在该领域开展合作的期待。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双方围绕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修复技术以及国际合作的可能性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一致认为,农田土壤修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关键。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双方不仅增进了对彼此研究工作的了解,还就未来在农田土壤修复领域开展的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此次交流为双方今后的国际学术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推动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
wangyiting@ucas.ac.cn (文/刘月仙 图/王意婷) 学术交流 Tue, 22 Oct 2024 01:38:25 +0800
资环学院刘文彬教授参加POPs审查委员会第20次会议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637-pops-20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637-pops-20         2024年9月22日至27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审查委员会(POPRC)第20次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我国派出由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和相关行业协会、技术专家15位成员组成的观察员代表团参加本次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文彬教授作为观察员参会并发言,为推动公约进程贡献国科大力量。      

       

       图1. 中国代表团合影

        本次会议建议在第12次缔约方大会审议将毒死蜱、碳链长度为C14-17且氯化程度大于等于45%(按重量计)的氯化石蜡(简称中链氯化石蜡)、长链全氟羧酸及其盐类和其相关化合物三类物质列入公约附件A,并设置特定豁免。会议审查了关于将卤代二恶英(PXDD/Fs)列入公约附件C的提案,通过了附件D筛查标准,并在第21次POPRC会议上进行再次审议。此外,会议还审议了关于库存、产品和在用物品及废物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草案等提案。

        刘文彬教授重点参与了有关卤代二噁英的提案讨论,该提案由瑞士提出,提案所指PXDD/Fs包括多溴代二苯对二恶英和多溴代二苯并呋喃(polybrom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PBDD/Fs)和氯溴混合取代二英(mixed polybrominated/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PBCDD/Fs)。PXDD/Fs主要在生活垃圾焚烧等热过程中释放,同时溴系阻燃剂的广泛使用也导致了PBDD/Fs的排放量显著增加。PXDD/Fs的持久性和生物积累性使它们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且难以分解,威胁人体健康,包括内分泌干扰、神经损伤和潜在的致癌风险。本次会议通过了该提案,建议将上述物质列入POPs附录C,该举措意味着各国需尽量减少上述物质的非故意产生和排放。

  

]]>
wbliu@ucas.ac.cn (刘文彬) 学术交流 Thu, 10 Oct 2024 03:04:23 +0800
巴西圣保罗大学Paulo Artaxo院士到访资环学院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435-paulo-artaxo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435-paulo-artaxo        受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王艳芬教授和韩颖慧副教授诚挚邀请,2024年3月28日,巴西科学院院士、圣保罗大学(USP)亚马逊可持续大战协调中心主任Paulo Artaxo教授莅临我院,为全校师生带来题为“Climate change and impacts on Amazonia and tropical forests”的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前,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教授与Paulo Artaxo教授亲切会见,双方就合作研究、学生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Paulo Artaxo教授参观了北京燕山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他对国科大团队取得的成果、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和平台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题报告聚焦气候变化(气温、极端气候的增加、降水的减少等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巴西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多种举措,特别是亚马逊河流等热带生态系统和热带森林对全球生态系统固碳的正反馈作用。专题报告后,Paulo Artaxo教授与参会学生进行了面对面讨论,认真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分享了他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在环境科学领域的独到见解。

       Paulo Artaxo教授是巴西科学院、世界科学院(TWAS)、圣保罗科学院的院士,也是巴西科学促进会(SBPC)的副主席,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亚马逊大气研究和城市空气污染。他在IPCC工作多年,是最近三次评估和IPCC土地报告的主要作者。他发表了500多篇论文,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巴西研究人员之一,h指数为113。Paulo Artaxo教授的到访丰富了我院国际合作资源,也为今后开展气候行动国际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圣保罗大学Paulo Artaxo院士/教授为全校师生作专题报告

圣保罗大学Paulo Artaxo院士/教授与参会师生合影

]]>
wangyiting@ucas.ac.cn (资环学院) 学术交流 Sun, 14 Apr 2024 08:38:25 +0800
孟加拉国达卡大学Md. Ashan Habib教授到访资环学院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335-md-ashan-habib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335-md-ashan-habib 探寻孟加拉国环境挑战:孟加拉国达卡大学Md. Ashan Habib教授到访资环学院

     2024年1月19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文彬副院长诚挚邀请,孟加拉国达卡大学化学学院(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Dhaka, Bangladesh)的Md. Ashan Habib教授莅临我院,并带来题为“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waste management in Bangladesh: prediction of contamination of Bangladeshi environment”的专题报告。此次报告聚焦孟加拉国当前的环境污染状况,重点关注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全氟烷基物质(PFAS)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监测、风险评估和管控对策。通过对不同地域和污染场地的案例研究,Md. Ashan Habib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孟加拉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全貌,并深入探讨了应对措施。

       报告精彩落幕,Md. Ashan Habib教授与我院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认真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分享了他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在环境科学领域的独到见解。在学术报告之后,Md. Ashan Habib教授在刘文彬副院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国科大资环学院实验室,并对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和研究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Md. Ashan Habib教授的到访丰富了学院的国际合作资源,也为今后更多的学术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wbliu@ucas.ac.cn (刘文彬) 学术交流 Mon, 22 Jan 2024 02:46:39 +0800
生态学学科发展前沿讲座—“社会-环境系统远程耦合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顺利举办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183-2023-11-09-07-25-44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183-2023-11-09-07-25-44    11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学院在雁栖湖校区东区教2-323举办生态学学科发展前沿讲座《社会-环境系统远程耦合的研究方法及应用》。本次讲座报告人为斯坦福大学自然资本项目研究中心的李英杰博士。资环学院副院长刘文彬教授、辅导员鹿绍宇老师等共同出席此次讲座。刘文彬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图1刘文彬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李英杰博士首先从区域尺度分析,通过调查沿海缺氧区的长期动态,研究过量营养物质的流动;接着从国家尺度分析,以美国境内食物流动的变化对氮的再分配影响作为案例,研究虚拟养分流动(非物理)如何对附近和远处的污染造成影响,研究认为食物流动的中断可能会减少美国中西部的氮过剩;最后从国际尺度分析,量化多重跨国流动对各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图2李英杰博士作案例分析

   整场讲座,李英杰博士介绍了表征流的类型、大小、方向、距离、时间和模式,总结了量化流量的多学科方法,并提出治理跨境流动应认识到共同的风险和目标,加强多边合作。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积极发言。资环学院张晗同学提出是否可以把美国的集中农业转变为分散农业的模式应用在中国的研究中,进行中国农业的情景分析;资环学院石喆元同学针对报告中提到美国密西西比流域农产品跨区域销售转移与模拟本地生产的生态影响对比,询问对报告中提到的大豆进出口等国际贸易,是否有类似的模拟数据对比;还有其他同学围绕“如何实现社会-环境系统远程耦合发展”这一构想提出疑问,李英杰博士一一耐心解答。


图3同学们积极提问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讲座结束后,多位同学围在李英杰博士身旁,等待老师答疑解惑。这次学术交流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圆满成功。


图4同学们围绕在李英杰博士身旁讨论


图5老师与同学合影留念

]]>
sunluna@ucas.ac.cn (文/汪良 图/陈雨琪) 学术交流 Thu, 09 Nov 2023 07:19:08 +0800
Philippe Alphonse M:估算洪水影响的方法论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111-philippe-alphonse-m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1111-philippe-alphonse-m    10月1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学院在雁栖湖校区东区教二-207举办科学前沿讲座《估算洪水影响的方法论》。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比利时海外科学院院士2016年度新疆自治区外国专家“天山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外国专家的Philippe教授。资环学院副院长刘文彬教授、胡容海副教授、李润奎副教授等多位老师出席了此次讲座。刘文彬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Philippe教授首先对洪水风险模型进行解释,讲述了灾害和洪水灾害的定义,并认为洪水灾害由严重程度、发生概率、发生速度三要素组成,并以弗兰德地区为例,介绍了该地区的洪水风险模型,并提出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可以采用泛型方法、第一栅格法、矢量法等方法建立洪水风险模型。

Philippe教授谈到建立洪水风险模型的方法

   随后Philippe教授对洪水的风险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洪水风险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对沿海洪水风险和旅游动态的分析,展示游客的脆弱性表现,认为在洪水风险管理中,应更多地关注旅游动态。

   最后,教授指出当前存在地理、社会人口、居住特征等因素影响人们对洪水风险的意识。因此,需要针对这几种影响因素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踊跃提问。请教了能否在对未来长期的洪水风险预测中,估计不同情景下的人口与资产流动等问题,教授对其一一做了细致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听讲老师与Philippe教授互动

讲座结束后Philippe教授与听讲老师们合影留念

 

]]>
lushaoyu@ucas.ac.cn (文/汪良 图/吕浩东) 学术交流 Wed, 11 Oct 2023 15:14:41 +0800
孙鸿烈院士应邀在资环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0651-2022-10-25-12-37-6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10651-2022-10-25-12-37-6

         为使学院师生学习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认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教授邀请,原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先生10月17日在国科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上午,孙鸿烈院士和吴焕宁老师在王艳芬教授、郝彦宾教授、地理资源所戴尔阜研究员陪同下至北京燕山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燕山站”)进行考察。王艳芬教授报告了燕山站的整体建设、野外观测、科学研究和未来规划。孙院士认为燕山站在全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科研积累深厚,未来发展方向可期。随后,孙鸿烈院士等人参观了两弹一星纪念馆,进一步学习了老一代科学家的科研精神。

       下午资环学院刘文彬副院长主持下,孙鸿烈院士为资环学院研究生就“青藏科考与科学家精神”进行报告。孙院士作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他首先讲述了青藏高原的基本概况以及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而分享了其参与第一次青藏科考的经历和取得的成果;最后同学们就各类科研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孙院士长期引领青藏高原综合研究,领导创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引领了资源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区域综合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意大利马约拉纳-和平科学奖等奖项。年过90依旧活跃在科研一线。孙院士的报告和交流为在座师生增强科学自信、提升科学家精神提供了难得机会

                                                                                  考察燕山站


                                                                     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


                                                             资环学院研究生做报告


                                                                        学生签名

]]>
ADMIN@admim.com (superuser) 学术交流 Tue, 25 Oct 2022 12:37:05 +0800
生态学前沿讲座——景感生态学与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思考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9212-2018-10-17-16-39-13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9212-2018-10-17-16-39-13

2018年10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8-2019学年第一次科学前沿讲座在雁栖湖校区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赵景柱研究员担任主讲,报告主题为“景感生态学与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思考”。

讲座开始

讲座开始,赵老师首先从自己从事科研工作期间的投稿故事引出报告的主题,然后分别从景感生态学和可持续城市建设两个方面简要介绍本次讲座的内容。

讲座中,赵老师对同学们易混淆的“景观”和“景感”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讲解,通过对景感生态学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同学们对讲座的主题有了更好的理解。接着赵老师从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风水”和“八卦”讲起,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它们进行了清楚地解释,通过对景感生态学与可持续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让同学们对生态学和城市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在谈到自己对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建设规划时,赵老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辛勤的付出赢得了大家的喝彩。在城市化历程的讲解中,赵老师用乌尔作为例子,让同学们对城市化建设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同学们认真聆听报告

讲座最后,赵老师给同学们今后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创造性思维,不断探索新的东西;二是要从旧的知识里跳出来,敢于创造新的理论、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三是在平常的研究工作中,应该大胆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敢于挑战别人还未曾尝试的东西。最后,赵老师祝愿国科大的同学们在今后的科研生涯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部分同学和赵老师合影

主讲人简介:

赵景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研究员,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CI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主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Urban Environment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景感生态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与管理。曾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规划编写专家组负责人。曾主持多项重要项目,包括雄安新区前期规划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环保公益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主持制定国家标准(GB/T 30260-2013)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得专利1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
lixiaoyu@ucas.ac.cn (文/张振刚 图/秦艺菲) 学术交流 Wed, 17 Oct 2018 16:39:13 +0800
资环学院“‘一带一路’与包容性全球化”讲座成功举办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8885-2017-12-18-15-58-25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8885-2017-12-18-15-58-25 12月12日晚,第458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卫东研究员做了《“一带一路”与包容性全球化》的精彩报告。资环学院李茜主持了本场讲座。

刘老师首先以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引入了本次报告的主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然后刘老师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并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例,列举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并总结道:“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识,从理念到全面行动,已经引领着包容性全球化”

讲座现场

刘老师随后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丝路精神。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我的旅行及其研究成果》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出版《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1936年,斯文·赫定出版《丝绸之路》一书。刘老师讲述道,“丝绸之路的走向随着地理环境变化、经济发展、政治形势、技术进步的演变不断发生变化。丝绸之路不是一个具有固定线路的空间现象,而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沿线各国共享的一个文化遗产。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刘老师随后阐述了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历程。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二战”后的经济国际化、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等时期。刘老师认为,我们应以“包容性全球化”为核心概念理解“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将世界团结在一起,促进全球化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将让更多的地区分享全球化的好处。

刘老师做报告

最后,刘老师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理念。“一带一路”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宣言,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周边地缘安全的助推器,其不是简单的“线状”经济体,而是一个新理念、新共识,开启包容性全球化的新时代。

讲座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的精彩报告,并在交流环节中积极地与老师探讨“一带一路”的问题。

交流环节

]]>
jiaping@ucas.ac.cn (孔亚超) 学术交流 Fri, 15 Dec 2017 15:55:54 +0800
沈阳生态所朱教君研究员应邀到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作学术报告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8874-2017-12-07-16-20-10 //www.rentthetour.com/index.php/zh-CN/zhky/xshd/8874-2017-12-07-16-20-10     为进一步提高资环学子的专业素养和对科学前沿的认识和深入,12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邀请沈阳生态研究所的朱教君研究员在教2-227教室举办题为《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的专题报告。本次报告由资环学院张洪勋教授主持。

张洪勋教授主持报告

    三北防护林工程以其建设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建设速度之快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报告会上,朱教君研究员分五个部分围绕“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效应”的主题进行了详细讲解。第一部分介绍了关于三北防护林的概况,系统阐述了三北防护林的各地区的地理条件、地区划分以及防护林类型等。第二部分是关于三北防护林建成之后的各项生态指标及环境效益。第三部分系统分析了三北防护林存在的问题,朱教君研究员表示,虽然三北防护林预期效果很理想,但他也提出现在三北防护林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防护林的衰退、人工林的樟子松更迭幼苗存活困难问题等。第四部分则进一步分析三北防护林衰退机制,以樟子松人工林为例进行了详细讲解。第五部分对三北防护林的进一步进行了展望。报告最后,朱教君研究员和大家分享了三北防护林未来研究有价值的方向,鼓励大家一起投身于科研事业。

朱教君研究员作报告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提问。老师也很耐心的为大家解疑答惑。大家纷纷表示对此次报告受益匪浅,而且为以后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整个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朱教君研究员主要从事森林生态与管理、防护林生态经营和森林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课题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
jiaping@ucas.ac.cn (王小霞/崔昊天) 学术交流 Tue, 05 Dec 2017 16:17:00 +0800